技术应用

李永智:从苏格拉底到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
发布时间:2024-03-28 11:24:31      点击次数:148

2024年2月,受意大利教师与校长协会(ADI)的邀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派团赴意大利博洛尼亚,参加在当地举办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是“寻找失去的意义:对新教育叙事的见解”。来自意大利教育部及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官员、各地中小校长、教师代表,教育研究者和媒体代表等超过550人参加了此次大会。

李永智院长代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会上发表了题为《从苏格拉底到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的主旨演讲。以下为主旨演讲内容。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非常高兴与大家相聚在美丽的博洛尼亚,参加意大利教师与校长协会(ADI)2024年的年度会议。这次会议专门设置了“从苏格拉底到人工智能”的议题,讨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转型和教师角色转换,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昨天下午发言嘉宾Ilaria Gaspari女士提到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引起与会人员热烈讨论。基于会议主题,今天我想请大家关注2500年前苏格拉底先生的“问答式”教学法。这种方法自始至终以师生问答形式进行。苏格拉底在教学生某个知识点时,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他本人称之为“产婆术”。据说这源于他母亲是产婆。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今天,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这种育人的最高境界正在变得更为可能。所以,我觉得今天讨论的主题也可以反过来称为“从人工智能到苏格拉底”,探讨如何以新技术实现教育的理想。

昨天会议开始时,MIMA主席首先提出一个本质性问题:“是什么让我们投身教育事业?”她说,是教育的意义。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那么,什么是教育的意义?

我认为,教育的意义首先在于“人类因教育而文明”。生物学研究告诉我们,生物演化非常缓慢。如果环境大致相似,今天出生的野生动物与其1万年前的祖先在生存方式上并没有本质区别。现今人类个体生物学意义的智力与几千年前的祖先也没有多大差别,甚至体力可能还会因为脱离野外生存环境而有所退化。但在生活方式上,今天的人类不仅迥异于1万年前的人类,也明显不同于1000年、100年甚至20年前的人类。究其原因,离不开人类认知在代际传递基础上的迭代发展和群体交流与协作,这都源于教育!所以说,人类因教育而文明!此外,教育的意义还在于,解决人类明天问题的种子是通过今天的教育播撒的!

我和我的团队来自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CNAES)。CNAES是中国顶尖的教育研究机构和教育智库。上个月,我们发布了全球基础教育创新趋势报告和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基于我们的研究和建立的各国数字教育的证据库,报告提出了数字时代全球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8个趋势,给出了全球62个数字教育先发国家的数字教育发展指数及国别分析报告,反映了我们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及其对教师发展影响等方面的一些研究与思考。下面我代表我们的团队围绕今天会议主题谈一些看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发展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

2022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热潮。作为一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ChatGPT凭借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能够完成问题解答、创作诗词、编写代码等多种复杂任务,支持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信息处理,使人工智能首次实现“涌现”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的教育和未来的课堂都会发生革命性改变,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专业要求也会发生重大变化。人类教师(人师)和计算机教师(机师)的协同将会是未来教育的新常态。目前,中国企业纷纷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加快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前不久,中国教科院与中国的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研发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中小学复合智能教师(人师+机师)。通过高质量教育数据的训练和大规模有组织应用,解构人师的教育智慧,建构机师的专业能力,构建安全、公益、可控、优质的教育专用大模型,以人工智能技术加持的机师辅助人师,开辟数字教育的新范式和教师专业成长新赛道。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人师不仅不会失业,而且在与机师协同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上个月,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教师角色的数字化转型受到各国嘉宾的广泛关注,成为大会热点话题。大家一致认为,教师将从“知识的守门人”转变为“学习的编舞者”,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逐渐成为知识生产者、学习促进者和成长引导者。怀特海曾经说过:“在教育过程中,一旦你忘记了你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那么你就会遭遇悲惨的失败。”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学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外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无时不在的情感交流。所以,未来的教育需要更具有情感性和互动性,未来的人类教师需要学会和机器共处,让“机师”为我所用,需要更具有亲和力和共情力,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需要将教育变成“艺术”。

中国上海市黄浦区的卢湾一中心小学从2010年就开启了数智技术与情感教育双驱动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他们以情感教育为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驱动,将数智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碎片化场景,通过构建“数据采集-分析-干预-评价反馈”的全过程育人机制,通过建立并发挥“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教学五环节的关键应用以及与数字化高度耦合的教学组织管理机制,通过借助数字化课题研究,赋能教师的全方位发展等具体举措,实现了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学习兴趣、知行合一能力显著提升。

人类因教育而文明,教育因科技而发展。回顾历史,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给人类文明及教育形态带来革命性影响。造纸术、印刷术将知识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工业革命促进学校教育体系建立。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带动人类社会进入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时代,产业结构、职业分工、人才培养模式都将产生重大调整。2022年1月,中国教育部启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集成上线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全面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教育研究和国际合作,不断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目前,依托平台开展的教师研修活动,累计参与人次超过4000万,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好帮手、好平台。中国教育部长怀进鹏提出,中国将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行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智助教,研发智能助教,支撑教师备课、授课,实现减负增效,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去从事创造性教学活动、育人活动。很多学校也在进行积极尝试。比如,北京的中关村一小搭建了协同教研平台,通过在线教研数据自动记录和智能分析,发现教学短板、促进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许多教师由此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中国特色的教研制度焕发出新的活力。

人工智能催生教育变革,但“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任何教书育人,最终实施离不开教师。教师才是校园里的“魔法师”。未来,我们认为必须把数字素养作为教师的必备素养,关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鼓励教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课堂教学。一是树立数字教育新理念。系统性建构教育与社会关系新生态。通过科技赋能和数据驱动,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教育,实现微观层面的个人发展与宏观层面的社会发展,历史性地全面高度统一。二是建立数字教育新体系。突破学校教育的边界,推动各种教育类型、资源、要素等的多元结合,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高质量个性化终身学习体系。三是构建数字教育新教学范式。融合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创新教育教学场景,促进人技融合,培育跨年级、跨班级、跨学科、跨时空的学习共同体,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四是重塑数字教育新内容。聚焦发展素质教育,基于系统化的知识点逻辑关系建立知识图谱,创新内容呈现方式,让学习成为美好体验,培养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五是构建数字教育新治理机制。以数据治理为核心、数智技术为驱动,整体推进教育管理与业务流程再造,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六是探索数字教育新伦理规范。坚持“数字向善”,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度警惕可能产生的隐私、伦理、公平、安全等风险,避免技术滥用造成教育关系失调,推动技术应用的合理化、科学化和人性化,发展有温度的数字教育。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希望和世界各国一道,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全球合作,共享研究成果,创新技术应用,撬动教育变革,促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实现教育更高质量、更加公平与更为包容的发展。

谢谢大家!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您感兴趣的内容
上一条:AI赋能教师:智能时代的教师发展 ——“人工智能助力教育现代化"教育行业主题论坛圆桌讨论实录
下一条:李永智:教育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