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风采

曹勇军:语文教师如何迎接科学阅读的挑战?
发布时间:2024-01-11 18:39:31      点击次数:113

作者|曹勇军


一、何为科学阅读?在当今知识整体性背景下理解科学阅读

  

科学阅读是一种以科学文本为对象的阅读类型,主要包括理科教科书、科学元典、科普著作和科幻作品。理科教科书大家都熟悉,不用多说。科学元典指的是科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奠基意义的经典著作,比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等。这类书是自然科学中的大经大典,但内容艰深,不要说一般的语文教师读起来如读天书,即便是理科教师读起来也很吃力,没有多少中学理科教师真正读过。第三类是科普论著。这是一种面对社会公众,深入浅出,普及相关科学知识和原理的书。这些书籍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而又难易不一,有的很好读,如各种优秀的科学家传记,有的则有一定阅读难度和挑战性,如霍金的《时间简史》。第四类是科幻作品。之所以把科幻作品归于科学阅读,是因为科幻作品中的科学点子和科学设定涉及科学知识和原理,它在思维方法、逻辑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与其他的科学阅读类型具有某种同质性和同构性。当然,科幻作品中的科学设定一方面以科学知识和原理为基础,另一方面又具有虚拟创造的特征,并非现有的、公认的知识形态。但不可否认的是,科幻作品这种“准科学”或“拟科学”的知识形态富有想象力地展示了未来的可能性和变化,极大地提升了读者对科学的熟悉感、亲近感,引发读者对科学的兴趣,获得科学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科幻作品宽泛地纳入科学阅读的范围之中。

 

科学阅读是我们今天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阅读内容和形式,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受到科学对于我们生活和发展的影响。中科院张双南老师说,现代文明主要是科技文明。科幻作家刘慈欣也说过:“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来不及撑开伞时,就扑面而来。”每天打开微信,扑面而来海量的短视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普及科学知识的内容;每一届自然科学诺奖颁布都会形成一个关注科学、学习科学的社会热潮……学习力等于阅读力,提高包括科学阅读在内的阅读力,在科技文明日新月异的当代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在当今这个时代,科技知识和意识常常会渗透在各类阅读中。你能想象一位物理教师在课上讲到时间单位“天”的概念时,会联想到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吗?小王子曾经在一天内看了43次落日,说明小王子所在的B612小行星自转了43圈,我们的一天等于B612的43个“小行星日”。这不仅解释了学科核心概念,而且讲得有思考的穿透力和文化的浸润感,让人印象深刻。而一位语文教师用量子力学的“观察者效应”解说王阳明的名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的意涵,因为一旦观察者加入,事物就由不确定的量子态坍缩为确定的粒子态。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更是穿越古今,让学生体会到跨界融合的思想快乐。这样的场景之所以让人动容,是因为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了文理的跨界和融通,展示了新的知识视野,让我们看到未来教育的动人之处。它表面上看起来是打通文理的一个操作,本质上是对人类知识整体性、普遍关联性的理解,是对人类文化的系统认知,是构建人类文化的整体图景。正因为我们心中有了更大的知识地图,才可以借此去探索和发现更辽阔的未来世界,培养真正的一代新人。

 

有语文教师不无担忧地问我,通过读书增长科学知识,理解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这难道不应该是科学教师的任务吗?与我们语文教学有什么关系?你这不是耕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吗?我答不然。我们语文教师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语文教师。科学阅读的目的是克服单向度和平面化的学科狭隘性,让我们解放自己,获得知识、精神上的完整性。这样,当我们面对语文课上的学生、数学课上的学生、物理课上的学生时,才能够把学生从学科单向度造成的狭隘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科学阅读的尽头是人心智和精神的发展。不同的学科就像从不同的方向去攀登人类文化的金字塔,攀登的方向虽然不同,但最终都会欢聚在塔顶。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人物之口说过:“最好的遵循之道与其说是照办,不如说是打破。”打破什么?打破画地为牢、株守一隅的学科狭隘性,这样反过来可以更好地去拓展语文,发展语文,为学生全面发展赋能。

 


二、对语文教师而言,科学阅读的痛点和起点在哪里? 

 

近些年,在带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我越发意识到科学阅读的重要性和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便有意识地强化了科学阅读。从最初偶尔读一两本到现在每年要读十几本之多,随着阅读经验的丰富,感觉到阅读更加流畅深入,不再像从前那样缺乏阅读的自信。有了这近百本科普、科幻作品垫底,我也逐渐认识了科学文本的特点。

 

与文学类、社科类阅读相比较,总体来说,科学作品是一种内容的文本而非形式的文本。就是说,它把力气主要花在介绍、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和原理而非表达形式上。因此抽象术语多,注重概念的准确阐释,语言朴素通透,“像平板玻璃一样”(阿西莫夫语),让读者直接面对知识。有时为了表达得准确,甚至不避烦琐。语言表达长句多,语句层次复杂,注重内在的逻辑关系和结构;还有一些科学读物会运用数理公式、图示和数据,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对于专家来说,“在一篇科学论文中出现一个优美的数学公式和在一篇文章或谈话中间摘引几行漂亮的诗句,两者有一种惊人的对称”(蔡天新语),可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就像当年霍金写《时间简史》出版商警告他说的那句话,“书中每放一个公式,你的书销量就减半——连E=mc²也不例外”。阅读这类文本,确实会遇到不小的挑战。

 

我曾经和学校里热爱阅读的理科教师一起相约共读科学经典,读后互相交流阅读感受。我发现,理科教师的阅读与我们语文教师不太一样,理科教师科学阅读比我们慢。我们是“观其大略”式的概览,而他们是抓住书里边的公式定律,在脑子里跟着演算一遍。我们读完一本科学书,更多是由原书联想到其他方方面面的内容,而理科教师则非常注重细抠书中的概念和关系。这实质上反映出语文教师科学阅读中的痛点所在,那就是数理专业知识比较欠缺,无法对书中的公式和定律进行深入解读,只能“跳读”,去阅读文本中阐释性的语言,因而不免有些间接地去理解原书中的内容。两者显示出“文本中心”与“读者中心”的不同阅读取径。这是语文教师科学阅读中实际面对的困难,但并非不可克服。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反复细读、个性化阐释、借助文中事例和相关资料等方法,获得通识性的基本理解,甚至如物理阅读研究者所期待的那样,“从阅读观念上跳出‘揣摩专家意图’的泥淖,从而走上批判地、创造性地阅读文本,使用教材的道路”(胡扬洋《论物理教师的阅读素养》,见《中国教师》2013年第10上期)。《杨振宁文集》中有一篇演讲稿《美与物理学》,文中依次引了狄拉克方程、海森堡方程等,还提到“自旋动量”“反粒子理论”“唯象理论”等术语,物理知识不可谓不多,阅读门槛不可谓不高,但你若能把这些非核心阅读因素先“悬置”起来,抓住文章的总标题和小标题梳理结构层次,尤其是注意文中作者阐发方程中所蕴含的美感的语句,如“它们以极度浓缩的数学语言写出了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这些像诗一样的方程”“是造物者的诗篇”,蕴含着“最终极的美”等,整合起来便能基本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甚至还能触摸到作者的情感,为物理学中的大美而赞叹,也就能体会到科学阅读的魅力,而感受到快乐!这种语文教师非典型科学阅读方式也许不正宗,但它可行管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难题。

 

深究下去,语文教师科学阅读的最大障碍其实还是缺乏自信。常常是还没有读,就自我暗示,觉得自己读不懂。其实,无论科普作品还是科幻作品,都不是写给专家看的,而是写给你我这样不具有专业知识的外行看的。作者会想方设法把书中涉及的深奥知识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的作品,我们怎么会一点都读不懂呢?语文教师都读过《红楼梦》,其实,随随便便翻一翻书,你也很难理解和体会其深意的。科学阅读也一样,要精读,甚至多读几遍,才能读懂。而且,懂是有层次的。读完霍金的《时间简史》,也许我们达不到专家学者那样深入的理解,可是我们多少了解了物理学和宇宙学的一些前沿内容,虽然还不免伴随着大量困惑和不懂,但我们感受到了书中传达的科学的意象、科学的感觉、科学的魅力,这不也是一种收获吗?不懂可以召唤着我们、激励着我们,通过反复阅读,一步一步地让自己懂起来。我们应建立科学阅读的自信心,让科学阅读成为我们阅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科学阅读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它是建基于一般普通阅读能力之上的高层次阅读能力。与文学类作品、社科类作品一样,科学阅读中也有许多大师经典,我们可以选择那些公认的、有定评的中外科普、科幻名著经典来阅读,以此奠定科学阅读的趣味,积累科学阅读的经验。而在阅读中,应掌握一个基本原则:不是去读知识性的东西,而是去读原理性的东西、通识性的东西、思维性的东西;把科学文本当作哲学来读,当作历史来读,甚至当作故事来读;去寻找我们语文学科缺乏的内容,可以丰富我们、拓展我们、提升我们的内容。

 


三、科学阅读的战略眼光和战术策略

  

第一,科学阅读要有战略眼光。从阅读战略上说,我们既要读科普作品,也要读科幻作品,要力争把科普和科幻打通。科普和科幻是两种不同的文类,有不同的特点。科普是把已有的新知识和新发现,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公众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精神,它要求的是准确通俗,以科学知识为骨架,以人文思考为血肉;而科幻,则是一种有科学依据的虚构文学,它侧重的是想象和创造,目的是让读者在富有惊奇感的阅读体验中获得想象力和好奇心的满足,培养一种面向未来和变化的积极心态。科普和科幻一个是实、一个是虚,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互相映照,混合双打,可以有效拓展我们阅读的视野,构建科学阅读的策略,提升科学阅读的能力,让我们具备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知识结构、思维品质和健全人格。

 

读过《三体》之后,可以把李淼老师的《〈三体〉中的物理学》拿来读一读,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科学设定,认识科普与科幻的不同。读完《球状闪电》后,再读读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从科幻的浪漫想象和恢宏描写追溯下去,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知识和发展,不仅学到了知识,反过来也帮助我们深入体会作品里的想象力和艺术魅力。这样读下来,从虚构的科幻进入非虚构的科普,打开一个又一个全新的世界,你会发现原来科普和科幻一样精彩。读温伯格《最初三分钟》,让我们了解宇宙大爆炸最初三分钟发生了什么,看到开天辟地、惊心动魄的创世图景;读伽莫夫《从一到无穷大》,让我们懂得一个现代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心中应该藏着一幅怎样的知识地图;读詹克明先生《空钓寒江》可以看到面对自然和生活现象,作者怎样跨界文理,提出富有科学底色的深度思考,听见让人惊醒的未来呼唤……

 

第二,掌握结构化的阅读方法。我推荐“通读+细读”的方法。通读中,抓住目录,把握全书结构;细读时,抓小标题,抓住总领句、承上启下句、观点句和材料句,高质量地完成阅读。目录是一本书的纲要,读科学论著,要先浏览目录,并结合作者的序言、后记等,了解全书的大致内容。卡尔·萨根《暗淡蓝点:探寻人类的太空家园》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科普名著,介绍了人类探索太空家园的历程。通读过程中,可以抓住目录,把全书22个章节有机地分为三个部分。从观念的变迁,到探索的成果,再到未来太空家园的展望,形成一个结构化整体。有了这样的整体认识,我们才能够跟随作者回顾历史,神游太空,认识人类的位置和责任。我们还要细读书中精彩章节,从三个部分挑选重点章节反复研读,那些激动人心的科学细节就能很好地归位,从而帮助我们建立更全面、更富于逻辑性的科学观念。

 

第三,重点关注通俗性解释的语句,反复研读,形成核心突破。科学阅读,不管科普书籍还是科幻书籍,都会有一些艰深的科学知识,如果没有搞懂,就会影响我们的后续阅读。比如,科幻小说是由科学设定和故事组合而成,对科学设定这一部分内容,如果缺乏相关的理科知识,读起来确实头痛。可是作者怕我们不懂,一定会通过人物之口或其他方式,用生活化的语言解释其中的原理,帮助我们理解。一定要找到这样的关键点,找到作者生活化解释性的语句重点关注,就能帮助我们顺利过关。

 

第四,运用学术工具,学以致用。科学阅读要掌握与之配套的阅读工具,常见的工具有定义、分类、图表、关键词等。尹烨的《生命密码: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是一部普及地球生命演变和发展知识的科普书。书中《假如地球只有一岁》一篇,借鉴了㙉卡𤥂㙉尔·𤥂萨根“太阳历”的创意,以一天代表1260年,把地球46亿年诞生和演变的过程浓缩为365天,依据一年的时间顺序,介绍地球沧海桑田的历程。文中信息量极大,怎样把握文中信息?较好的办法就是给文章画思维导图。一图在手,就可以深入地理解原文。

 

第五,可以尝试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读完卞毓麟先生的《人类未来细思量——科学与人文百题》这部科普新著后,我依据阅读中的点评、感受,形成自己对这本书的思考、评价,撰写了一篇书评《具有中国气派的科普书话——读卞毓麟先生〈人类未来细思量〉》,写作过程也是一个厘清自己思路的过程,写作其实也是一种更高级的阅读。不少学生痴迷于《三体》,我也非常喜欢,于是便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团队,策划了一台名为“黑暗森林之歌”的科幻夜读沙龙。我们反复重读作品,采用舞台化情境表演的形式,以嘉宾对话、片段朗读、舞台表演、双方辩论、影视图文插播等丰富的手段,把《三体》一书的核心内容、思想主题、观念原理、人物形象、关键细节、表达特色等展示在全校师生面前,受到欢迎,掀起了校园科学教育的高潮……这一个个科学阅读的成果,给了我更大的阅读自信,让我在科学阅读的大道上不断前行。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


文章来源|“人大基础教育期刊社”微信公众号,详见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23年第11期文章

微信编辑|陶玉祥


您感兴趣的内容
上一条:石中英:拔尖创新人才不是“拔”出来的, 而是自己“长”出来的
下一条:开启学科阅读滋养学习内驱力研究新征程——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专题培训

返回列表